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区块链司法应用的意见》中提到,2025年将建成人民法院与社会各行各业互通共享的区块链联盟,数据核验、可信操作、智能合约、跨链协同等基础支持能力大幅提升;交通运输部也于不久前印发了《基于区块链的进口干散货进出港业务电子平台建设指南》,提出加快平台应用和数据共享,在大宗散货运输领域推动构建基于区块链的贸运一体化数字生态链。
政策层面的积极驱动,让区块链在司法存证取证、交通航运数据共享等行业呼吁已久的刚需场景向纵深推进。
事实上,上述公共服务领域和实体经济领域的应用案例也是区块链国家顶层设计中强调培育的重中之重。2021年工信部、中央网信办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部署了两项重点任务,一是聚焦数据共享等实体经济领域,支撑行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存证取证等公共服务领域,支撑公共服务透明化、平等化、精准化。
及时形成行业性的区块链配套设施,不仅搭建了纵深垂直且具权威性的区块链公共基础设施,推动了区块链技术示范应用,而且力量更为集中,有望推动区块链在刚需场景尽快落地应用大数据的应用场景,为区块链产业生态和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以司法+区块链应用为例,此前行业组织、实体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等节点参与方没有与最高人民法院的联盟链打通时,司法领域利用区块链存证取证、证据在线验证,只能由技术公司联合公证处、司法鉴定中心、律师事务等提供服务,相比由最高法、互联网法院等直接牵头搭建的司法区块链平台,在效率与效力层面逊色许多。有了行业主管部门构建的多中心化“认证机构”,能够吸引和激励越来越多的机构积极参与,将真正实现规模化发展。
理论上,区块链的去中心化逻辑衍生出的公开透明与不可篡改属性适用于很多行业,例如供应链管理、产品溯源等涉及多方参与节点,是区块链技术发挥作用的良好场景。但目前来看,这些存在巨大价值的应用场景,大部分尚未找到隐藏在现有产业逻辑和业务场景背后的根本性痛点,与大数据、AI、云等其他技术的融合运用深度不够,导致大部分区块链业务场景还较为孤立零散。此外,在对区块链有刚性需求的应用场景中,区块链基础设施更多地是由市场主体去自发建设,比如行业龙头企业在产业链某些环节搭建起适用于有限场景的区块链平台,在这种情况下,龙头企业缺乏主动开放数据的动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的案例并不多见,距离形成真正的规模化效应,还有一定距离。
区块链规模化落地的标志究竟是什么?业内主流观点认为,在国家层面的宏观顶层设计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各行各业的中观层面还要有健全的监管和治理手段、相对统一的行业标准、配套的基础设施,以及成熟的业务模式。
在对区块链有迫切需求的应用场景中,需要在中观层面不断健全监管和治理手段,推动形成相对统一的区块链行业标准和更低成本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形成好的商业模式。我国发展区块链以联盟链为主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国内的联盟链基本上都是大型企业自建而成,中小企业的应用门槛并不低。
在推动行业性的区块链发展中,利用市场无形之手的同时,也要审时度势,及时伸出政府引导之手。在一些特定的垂直行业中,可以由国家主管部门牵头形成一个区块链联盟,有政府机构、监管机构与其他参与方共同设计,不仅能为更多的企业提供较方便获得的区块链技术、形成比较统一的技术标准,还能共享行业已经验证过的方案,形成体系,极大地减少企业和机构参与区块链应用的成本。
在有潜在应用价值的场景中,要鼓励先行先试,尽可能发挥这一场景中主导力量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推动服务模式成熟,摸清发展路径。比如,2018年北京互联网法院构建的“
来源【首席数据官】,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整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jkhui22@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