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你所说,我在CNKI看过的教学设计、教育游戏、翻转课堂、英语教学、STEAM教育的论文中,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不敢说是不是“大部分”,因为没法尽览)论文感觉只是浏览一下其他文献、引用几处内容,就拼凑出一篇论文了。这种论文一般都很短,只有2-3页,有些只有1页;文献引用数量往往也在10条以下。相比之下,我看过的美国的社科论文往往有数据分析环节,论文篇幅一般在15-30页,文献引用以6号字体可以列上2-3页,大约30-50条。当然,美国也有不做数据收集和分析的社科论文(我读到过),但如果说只有1-3页的论文,那还真没见过。
我没有深入了解过国内的社科类论文撰写情况,不敢很准确地说到底是什么原因。大致说几个我个人猜测的原因。
1. 国内学术氛围浮躁
对我来说,称“国内学术氛围浮躁”有点人云亦云。因为我没有在国内学术界待过,却因为很多人都这么说、很多国内新闻媒体都这么报道数据分析论文,我也就有了这种印象。如果“国内学术氛围浮躁”是真的,那么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国内社科论文很多都没有数据分析了。大家可能只是把发论文作为学术评选、升级职称的手段或工具,只要能发表就行,或者达到发表数量就行。在这种情况下数据分析论文,能以较少的精力去完成并发表一篇论文,自然成了大多数人的首选。
2. 国内社科类学术界对于数据分析的知识、技能掌握不足
我在美国读教育学博士。博士第一学期,导师要求我立即修至少一门方法论的课。所谓方法论的课,就是介绍研究方法的课。一般是从教育统计学概论开始,修完这门后,再开始修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课。一个博士生可以擅长定量研究或定性研究,但必须定量和定性都要有所掌握。
国内读博士肯定也教这类方法论的课,但不知教的时候是否以项目、任务、问题解决为导向,而不是以理论、认知理解为导向,修完课之后在实际研究中能用到多少以及多少次。如果学的时候不是以应用为导向,而学完后又不经常使用的话,那么知识、技能的生疏必然导致学术研究时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的薄弱,进而导致学术人士在写论文时避免做数据分析。
3. 国内社科类研究的技术力量不足
技术支持不足也可能导致社科论文中较少地出现数据分析。比如,拿教育学来说,要了解学生在线教育中的学习问题,我们通知需要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时要用到摄像机(可能要多台)、可用性分析软件、学习行为记录分析软件、眼动技术眼镜等
来源【首席数据官】,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整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jkhui22@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