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数据官

Hi, 请登录

物联网

由于物联网终端的特点,虽然运营商已有连接数量不大,但其向NB-IoT等物联网专用网络迁移速度缓慢。2G网络退网征程困难重重,现有物联网终端将为这一困难“添砖加瓦”。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在物联网时代提供大连接、广覆盖、低功耗的网络接入方案是其主要职责,当下各主流运营商对NB-IoT的积极规划正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不过,一直以来,无线电频谱资源是蜂窝网络发展的必要条件,物联网时代,通过无线网络连接的设备数量以数十亿甚至百亿计,无线电频谱的稀缺性和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因此,原有网络的退网、频谱重耕成为运营商的一个工作重点,不过这并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就物联网视角来看可以说是任重道远。

一波又一波的退网、重耕

最近,一则《疑似联通2G/3G退网路线图曝光:2018年正式启动》的文章传遍整个通信圈,里面已列出了中国联通对于2G/3G退网的明确计划,若此消息属实则显示出了运营商对4G深耕、5G的规划以及发展物联网的决心。

在此之前的7月中旬,中国电信董事长杨杰在“2016年天翼智能终端交易博览会”上宣布:中国电信启动800M LTE全网重耕,并将于2017年实现上半年实现800M LTE/VoLTE/NB-IoT全网覆盖。

中国移动虽然没有透露2G退网的计划,但早在2014年已决定停止2G的投资。

在2G业务逐渐萎缩的同时,4G业务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最新数据,截止7月底,我国4G用户已达到6.46亿户,占所有移动通信用户近50%2g数据业务,2G/3G用户稳步向4G迁移。同时,VoLTE的部署也在加快,2G网络通话的优势会逐渐被VoLTE所取代。

2G和4G冰火两重天的发展状况,加上运营商的各种动作和传闻,可以看出对2G网络退网的预期。似乎通过2G退网,可以腾出更多宝贵的频谱资源发展4G和物联网。

不过,由于频谱划分、牌照发放、市场均衡、产业发展等复杂问题,业内人士并不看好近几年内2G退网。我们可以抛开这些复杂条件,仅从物联网发展的角度来分析。

退网、重耕和NB-IoT业务的开展

就物联网产业发展来说,NB-IoT等低功耗广域网络的部署虽然和2G退网没有必然联系(即使2G不退网,NB-IoT依然可以通过现有频谱规划实现全网部署),但在业务方面确实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当前,运营商所开展的物联网业务包括云-管-端各层面的方案,但早在近十年前,已有大量的M2M业务开展起来,虽然起初更多只是通道类业务。多年来,运营商已积累了大量的物联网客户和连接终端数量,这些物联网终端中,有相当数量的终端是通过2G网络来接入的。以下表格就是某物联网卡分销商对于GPRS卡的资费列表:

由于2G网络速率的限制,通过GPRS、GSM接入的设备大多为低速率和中速率数据传输需求的终端。在低功耗广域网络还未出现之前,大量无线设备的联网只能通过2G网络来实现,但并不代表2G网络可以适合这些终端使用的场景。而NB-IoT以及正在标准研发阶段的eMTC则更适合低速率和中速率场景下物与物通信的需求,因此,当2G退网后,NB-IoT、eMTC等低功耗广域网络将承担起物与物连接的职责,且比2G网络更加有效。

2G网络退网后,重点发展和深耕4G网络也对低功耗广域网络部署形成很好支撑。当4G LTE实现广度和深度覆盖时,NB-IoT和eMTC可以通过LTE网络的升级快速实现部署,在复用网络基础上形成专用于物联网的网络。由此看来,2G退网在客观上也加速了NB-IoT、eMTC等低功耗广域网络的应用和推动物联网发展。

存量终端,生命周期,缓慢的迁移

2G退网有助于低功耗广域网络的部署和物联网的发展,不过现有存量终端和终端生命周期的存在,也形成了2G退网的一个障碍,从而使得2G终端向LPWAN终端迁移速度缓慢。

2g数据业务_2g移动30套餐有那些业务_2b和2g业务

存量终端方面,中国联通近期发布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物联网连接数总数已超过2000万;中国移动2015年度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底,中国移动全国范围内的物联网终端数已超过6200万;中国电信虽未公布物联网连接总数,但其最新半年报中披露上半年连接数净增超过300万。

粗略估算,三大运营商目前已拥有的物联网连接总数可能已达1亿的规模。在这一大规模连接数量中,通过2G网络连接占有相当的比例。正如前文所述,这一群体可以通过Nb-IoT和eMTC来替代。不过,对这一存量群体的替代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取决于物联网终端的特点。

从运营商所公开的资料来看,其物联网应用主要集中在车辆服务、智能表计、移动支付(无线POS机)、智慧物流、环境监测等领域,这些领域所对应的均为行业终端,终端改造成本和终端生命周期成为阻碍其向其他网络服务迁移的障碍。

笔者曾和一位表计行业从业者讲述远传抄表的

试看结束,如继续查看请付费↓↓↓↓
打赏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打赏

来源【首席数据官】,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整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jkhui22@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
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