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数据官

Hi, 请登录

智能语音交流成未来家电标配

什么原因使得整个市场上能提供类似于Alexa或AIOS@Home这类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如此稀缺?

3月初,2017年AWE在上海落下帷幕,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其中最大亮点,家电智能化已经从最初的“联网”和“APP化”逐渐转向语音、图像、手势控制,智能化程度明显升级。

2016年,人工智能迎来第三次爆发,而智能语音作为AI技术中成熟度比较高的产业已经实现了从技术到产品的真正落地。从亚马逊Echo到谷歌Google Home,从美国CES到中国AWE,智能语音已经成为智能家居中产品的前沿标配。

亚马逊Alexa以开放的生态,令Echo对用户的反馈日益人性化,成为众多智能硬件首选的“智慧大脑”。不过,纵观国内的智能语音技术提供商,中文版Alexa整体方案供应仍然稀缺。

智能家居时代 巨头积极布局语音交互

2014年11月,亚马逊发布第一代智能音箱Echo,推出两年累计销量超过600万台,成为引领人机交互进入智能家居“无屏时代”的标杆,一举成为最有潜力的智能互联开放平台,是美国使用最广的智能家居产品。随后物联网信息安全解决方案,谷歌在2016年推出搭载两麦克风的Google Home物联网信息安全解决方案,被认为可能是Echo强有力的竞品。

而苹果在智能家居方面的野心显然并不比亚马逊和Google低。苹果早就积极布局智能家居,推出Homekit。苹果HomeKit生态同样也非常强调智能语义技术,积极打通家居自然语音交互:让Siri与智能设备相连,替代遥控器与APP。

从巨头积极布局智能家居中的应用来看,在家庭环境场景下(远距离、无屏幕),语音将成为一大重要入口,而软件和硬件的结合则是必然趋势。

亚马逊Alexa的优势体现在其拥有系统开放的智能家居生态,将Alexa作为平台开放给第三方(包括服务提供方和设备制造商)、提供整套API和开发工具等举措吸引大量智能家居软件开发人员和硬件制造商参与新技能开发,形成了充满创造性的生态体系。

而Google Home除了可以控制整个家居环境的设备,也可设置家庭待办事项和购物清单等,具备双向通话能力。以Google强大的搜索数据库和海量的移动用户(主要是Android)为后盾,Home或比Echo更能精确地“体察”用户的喜好并给予更有针对性的反馈。

家居智能化的关键点:软件和服务

笔者注意到,虽然国内外搭载智能语音的产品颇多,但真正能提供Alexa这样人工智能系统(AIOS)整套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仍是凤毛麟角。比如在2017年CES上,包括三星、联想、LG在内的多家厂商都推出了不同类型的家庭智能设备,这些设备都内置了亚马逊Alexa。而在国内2017 AWE上,我们同样看到国内的家电制造商如海尔(智能音箱)、格力(金贝空调)、美的(智能王空调、智能冰箱)等都选择与云知声合作进行家电智能化的落地(如采用云知声AIOS@Home智能语音交互整体解决方案)。

什么原因使得整个市场上能提供类似于Alexa或AIOS@Home这类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如此稀缺?

笔者分析,主要是因为在智能家居领域的AI技术,其完整技术方案的门槛非常高,绝对不仅仅只是提供一两个算法或技术模块就可以被广泛采用的。一套完整的类似Alexa或AIOS@Home的方案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三点才能被行业接受:

1. 感知能力:软硬一体化方案

家居环境要求硬件产品必须能够实现在室内较远距离下(5米左右)灵敏感知用户的能力,这就要求不仅技术方案要实现语音识别、语音唤醒、语音合成等通用技术,还需要与麦克风阵列技术进行结合,具备远场语音交互能力;而智能家居产品对功耗和性能的苛刻要求则必须保障语音算法的极致优化,而且要和芯片进行深度结合,同时对本地化处理语音的速度和精确度也有极高的要求。这几项都需要供应商具备软硬一体的产品级解决能力。

目前在国内智能语音领域,拥有软硬一体化开发能力的方案提供者只有寥寥几家,比如科大讯飞、云知声等,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谁有能力打造低成本高性能、具有可订制性及赋能空间的软硬一体化方案。

2. 认知能力:赋能家居拥有不断进化的自然语言交互能力

感知能力是基础,它提供了听见用户的能力,但仅仅“听见”是不够的,认知能力才能真正让智能家居产品拥有“智慧大脑”,可以听懂,甚至去决策执行。 类似Alexa或AIOS@Home的整体方案必须包括语义理解、知识图谱等核心技能。这些技能让家居产品可充分理解用户的意图、与用户进行多轮对话、执行用户的操作、给予用户恰当的反馈等,是智能语音产品功能性和体验感的重要砝码。

当然,仅靠这些技能是不够的,用户需求的千差万别、不断变化,而且即使同一个需求,每个用户的习惯和偏好也都有很大不同,所以还需通过强大的机器学习能力和云端服务,对用户进行画像,分析

试看结束,如继续查看请付费↓↓↓↓
打赏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打赏

来源【首席数据官】,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整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jkhui22@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