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数据官

Hi, 请登录

8个字,讲清省级运营商发展大数据业务的思路

互联网专线和数据专线_西安数据专线_数据专线业务

运营商在开展大数据业务方面的尝试不在少数,真正成功的案例却是凤毛麟角,原因很复杂,有些是因为缺乏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有些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商务模式,还有些是撞到了信息安全、个人隐私的红线。

本文笔者在经历了400多天,访谈了5000多位客户,实践了10余个项目后数据专线业务,总结出了省级运营商发展大数据业务的“8字诀”——大、小、多、少,前、后、左、右。希望对诸位有所助益。

第一组关键词:大和小

所谓“大”是指通信运营商发展大数据业务的机会非常大。

原因不外乎两点:能力和动机。

能力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数据。李彦宏前段时间发的内部信中有这样一个论断:数据是新的内容、数据秒杀一切算法。

运营商拥有令人羡艳垂涎的海量宝贵数据资源,除了用户规模大、信号覆盖广、数据连续性强以外,运营商的数据还有实时性好、真实准确(实名制)以及维度丰富、吞吐量达、处理能力强等特征。这些优势,都是一般互联网企业难以企及的,也可是说是运营商数据的独特优势。

动机方面,通信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还随时面临OTT业务的异质替代,从以前的坐着赚钱变成了跑着赚钱,行业缺乏新的收入增长点,量收剪刀差日趋加大,产业转型面临艰巨的挑战。对于拥有数据矿藏的通信运营商来说,无论对内服务或者对外拓展,都有着极高的热情,并且行动力极强。

因此,无论从能力还是动机来说,运营商发展大数据的机会都非常之大。

所谓「小」是指运营商发展大数据业务要从小做起、以小搏大。

具体来说,主要还是一个项目管控力的问题。项目做小至少有这几个好处:

1.更接地气,容易产生实际的运营效果。

2.更加可控,信息安全风险相对较低。

3.操作性更强,运营商的话语权相对较强。

4.成长性更好,单个项目成功后可规模推广。

第一点是指在大数据项目合作中数据专线业务,避免产生单纯作秀的情况,让大数据服务于合作行业实际生产一线,与行业合作推出的功能也是真正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可以帮助行业切实产生效果;

第二点很容易理解,大数据项目对于信息安全风险管控的要求非常高,在项目规模相对较小的情况下风险也会随之降低。即便是对于贵州这样大数据政策非常先进的地方,这点也是项目参与者必须关注的;

第三点是非常现实的,近些年来运营商在市场上的过度竞争导致话语权急剧降低,很多行业非常善于利用三家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关系达到低价甚至免费中标的目的,尤其是在ICT项目中经常导致运营商赔钱赚吆喝。

互联网专线和数据专线_西安数据专线_数据专线业务

因此,在大数据项目中一定要避免产生类似的情况,一个可行的思路就是用更高级别的组织与基层主管部门合作。在我们的实践过程当中,这种合作模式被证明是非常可靠高效,而且对双方有利的;

第四点更容易理解了,运营商做大数据并非短期行为,而是一个相对长期的战略,成长性就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当我们将一个项目真正做小、做精、做深、做透以后,完全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复制,从而产生可观的规模效益。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小项目也不容易让人形成过高的期望值,即使失败了试错成本也比低,比较符合互联网“快速迭代”的方法论。

第二组关键词:多和少

所谓“多”是指数据种类要多、维度要全。

这牵扯到人们对于大数据这个概念的误解,其实大数据并不是单一地讲数据量大,在我看来大数据更将就多种类、多维度数据的融通应用。

当10万个手机用户的网龄数据扩展1000万个的时候,数据量扩大了100倍,但似乎并没有办法得出什么不一样的结论;然而当10万个手机用户的网龄信息遇到同样这些用户的信用信息的时候,我们就会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比如说:网龄与个人信用呈现正相关关系,网龄长的手机用户在个人信用方面的表现往往更好。

这就是“数据融通”的魔力,也是大数据项目最大的魅力。

因此在大数据项目合作过程当中,一定要尽可能多的引入合作行业的数据。一方面可以增加项目成功的概率,毕竟大家都拿出了真实数据开展合作,比“孤掌难鸣”的单方面数据项目要靠谱;另一方面,随着引入数据维度和种类的丰富,合作的维度也会随之产生变化,一些意想不到的结论或许会增加项目内容,甚至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所谓“少”是指项目中的功能一定要聚焦、收敛。

功能收敛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实现单一功能的不断优化,真正做到“小步快跑”、“快去迭代”,让复杂的简单化、简单的标准化、标准的数据化、数据的不断优化。

另一个收敛功能的原因是支撑能力不一定跟得上需求的快速变化。其实在任何一个研发项目中,功能都是需要被收敛的,毕竟再强大的研发团队都没法适应随时变化的功能需求。而且无数案例证明,前期设定的功能越多后期交付的体验越差,反之一些“小而美”的功能往往能引发大规模的传播和拓展。

综合以上两组关键词,特别需要说明的就是“项目要小、功能要少”。这背后既有基于运营商现有市场环境的“不得不”,还有很多大数据产业政策中的“必须要”,而且对于一个省级运营商来说,在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完成几个收敛后的功能研发也是比较安全而且现实的,更加重要的是,这种“小步快跑”的模式似乎更容易在区域市场内产生战果,也更容易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如果说上面的“大、小、多、少”更像是项目把控方面的大原则、大方向,那么我后面要谈的“前、后、左、右”则更贴近于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小技巧、小方法。

第三组关键词:前和后

具体来说就是,试点在前,收费在后。

大数据项目的一个特殊性在于结果的“不确定”,这既来自于数据建模以及融通过程中数据本身的不确定,也来自于一种未曾有过的分析框架下会呈现出的结果的不确定。而我们能确定的是,大数据是一门“分析过去、计算现在、预测未来”的技术。

在我们的项目经验中真的出现过类似情况,一个微小参数的调整导致结果相差好几倍,反复查了很多遍才发现问题来自源数据。因此,确保在全流程中排除每一个可能导致误差的点就成为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毕竟没人会对一个不准确的结果买单。

于是,根据我们实际项目运作下来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先试点”。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3点:

1.试点可以不断校正模型和算法,提高准确率;

2.试点可以增强双方合作过程中的磨合度,为项目后续奠定基础;

3.试点可以在选取区域内展开对比,效果更加明显。

第一点是最重要的原因。尽管大数据的魅力就在于像魔术师的帽子一样把不同种类、不同维度的数据组合在一起,让数据间产生“化学反应”,最终输出超乎想象的结论。

那么如何能够保障数据质量、如何确保数据之间可以正常地“接触”、如何引入合适的“催化剂”、如何能让数据在适当的“容器”内发生反应等问题就需要耐心细致地逐步解决了。

这也是大数据项目合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按照我们的经验,这一步开展得越扎实,后续工作的进展就越顺利。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试点至少会在1~3个月。

第二点是双方合作中逐步建立信任、默契的过程。与其他ICT项目不同,大数据项目绝不是一个“单打”项目,更像是真正意义上的“和鸣”。

“我们永远不可能比行业用户更懂行业。”这是我在大数据项目上和团队成员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

在传统的ICT项目中,运营商扮演的角色往往更像是“包工头”,常见的运作模式是从甲方手上拿到项目,转手外包给SA或SI,自己留下传统的专线、话音、IMS等通道类业务。甲方的业务需求由合作方帮着搞定,有些情况下合作方甚至就是甲方指定的,运营商扮演着“集成商”的角色,但基本上还干着运营商自己的活儿。

然而在大数据

试看结束,如继续查看请付费↓↓↓↓
打赏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打赏

来源【首席数据官】,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整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jkhui22@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