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数据官

Hi, 请登录

互联网时代,是不是隐私都在裸奔

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街头,读心大师戴夫随机邀请路人参与“读心”测试,在短暂的发功之后,戴夫坐在诸位路人的对面一点点地说出了你的世界。你去哪旅游,你上个月买了多少衣服,你即使和闺蜜也没有说过的谈了几次恋爱,你的银行账号。在路人目瞪口呆大叹“oh my god”之后,一切谜底揭晓,在戴夫发功的隔壁,十几台电脑和工作人员在检索你的社交媒体信息,原来所有的秘密都是你点点滴滴泄露在社交媒体上的吐槽。

现代生活,没有人能够离开互联网,然而这则比利时金融行业协会/银行工会的公益广告则在告诫我们,有多少人的隐私处于裸奔状态。

你的隐私不安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没人知道电脑那边是不是一条狗”的疑问已经略显过时。用户使用互联网服务,就必须让渡一部分用户隐私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网络时代没有绝对的个人隐私,电子商务、搜索服务、安全服务、网络社交等诸多日常服务,部分个人隐私已经成为获得服务必须付出的代价,在你没有阅读长达万言的“用户协议”而点击“yes”之后,你就已经让渡了部分隐私权力。

当然,这并非说互联网时代人人有窥伺他人裸体的权力,各种网络技术的进步,带来的隐私风险在不断冲击着网民认知。

首先,隐私安全面临着互联网大数据的威胁。前文所举的案例是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披露的个人隐私,也提到网民在使用互联网服务的过程中让渡了部分隐私权。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互联网多种服务的分层正在不断地压缩个人信息安全的空间。你在享受网上订餐服务的同时,实际也在分享位置信息、消费水平、口味偏好乃至健康信息。例如订餐麦当劳或者肯德基,他都会记录你的送餐地址,消费产品种类。你在享受网络购物的时候,实际也在分享个人身体数据、性别信息、款式偏好。早在2011年,淘宝就通过平台数据,为中国女性进行了罩杯画像,其中B罩杯销售最多,四分之三罩杯最受欢迎。

而随着跨平台授权的不断拓展,以前一个平台一个账号的情况正在被改变,经由互联网数据构建网民个体画像越来越容易。你读什么书,吃什么菜,喜欢什么类型的女人,准备何时怀孕都可以经由大数据进行检索构建。

其次,各种存储信息平台风险凸显。2008年“艳照门”发生时,网民戏言要是丢个U盘或者硬盘也许第二天就火了,那还是一个本地存储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国内部分涉密单位为了迎接保密检查,曾经有过集体换硬盘的粗暴做法。但是随着网络存储的逐步普及,非本地存储已经成为隐私泄露的主要途径。2010年前后,百度文库等在线文库曾经泄露不少家庭住址、手机用户信息,反映出线下收集线上倒卖的情况。此后因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狂飙突进,各家公司不断推出云存储,苹果公司推出的iCloud因为能够跨平台同步图片、视频、文档和应用数据,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2014年却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个人隐私泄露事件,涉及好莱坞101位明星的照片遭到黑客窃取,其中有不少私密艳照,引发全球对个人隐私安全的大讨论,而黑客所用的方式,只是针对苹果的四位数字密码进行穷尽而已。反观国内,2015年4月,百度网盘也出现了由于用户设定“分享”而出现的隐私泄露,幸而没有造成大规模的事件。由此可见,跨平台的信息传输和存储安全问题越发突出,而各种应用的普及性也在不断增加新触网人群的信息风险。

再次,个人信息保护弱势,风险意识较低。2015年中央网信办发布《我国公众网络安全意识调查报告(2015)》指出,66.98%的网民认为“本人保护不当大数据时代没有隐私,自我保护意识太差”是导致个人隐私泄露的主要原因。一个密码应用所有账号、见到wifi就连接、不断因优惠、促销授权给第三方读取个人信息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与此同时,网络空间的各种攻击行为不断增多。普华永道在2015年年底发布了信息安全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全球网络攻击的数量增加了48%,中国遭受攻击的增幅高达517%。虽然攻击主要针对是企业和政府,但个人信息一直是黑客用来技术“练手”的测试或者调剂生活的爱好。

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最近也因为使用dadada作为密码一举被黑客盗取了Twitter和Pinterest账户。后来扎克伯格在facebook分享的一张照片显示,为了安全,他把电脑的摄像头和麦克风都用胶带封死了。

大数据时代没有隐私

6月22日,为庆祝旗下Instagram月活跃用户及日活跃用户分别突破5亿人次和3亿人次,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上传了一张庆祝照。然而这张照片迅速引起了安全专家的注意,他们发现扎克伯格将自己使用的Macbook的摄像头和麦克风位置都贴上了胶带,以防被黑客偷窥。而据外媒报道,今年四月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局长詹姆斯.科米(James Comey)在凯尼恩学院发表演讲时也曾表示,只需将一小段胶布贴住笔记本摄像头,就能防止被黑客监视或监听。

谁在掌握个人隐私

经由上文的不完全讨论,可以知悉在互联网深度联结社会生活的今天,个人隐私面临着诸多风险。那么究竟是谁窥探着、收集着、掌握着我们的个人隐私呢?简单来说可以认为是黑客、企业和政府。

无论获得个人隐私是对自己能力的考验、还是为了实现获利、黑客都是个人隐私的一大威胁。上文说到扎克伯格的账户被盗,其实可以追溯到2012年。黑客在2012年从职业社交网络linkedIn窃取了1.17亿个电子邮件账户和密码,几周前在黑市上进行了交易,卖了1500英镑。(可见真是很便宜),其中就有扎克伯格的账号和密码。反观国内,2014年,携程、同程都不同程度爆出安全漏洞和信息泄露。

当然,黑客有时候也表现出他们的道德偏好,2015年7月,著名的婚外情网站Ashley Madison遭遇黑客入侵,黑客声称下载了网站的整个数据库,并表示“如果你们不马上永久性的关闭网站,我们就会公布100万英国用户的全部资料。”由于网站并没有就此关闭,黑客掌握的用户数据被不断公开,不仅被一家西班牙公司制作出“全球出轨城市地图”,该网站两名加拿大用户更是因为信息泄露选择了自杀。

相比黑客对个人信息的窃取,企业掌握个人信息更多是用户选择服务过程中的自愿行为。某种程度上讲,互联网公司掌握用户的多寡,决定了未来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搜索、邮箱、社交应用(QQ、微博、微信)、订餐、电商、网络支付、网约车等都会存储用户数据,而BAT三家超级巨头这几年对中国互联网业的整合,使得大多数互联网公司都成为BAT的一部分或者是使用BAT基础服务的第三方。这就让服务和应用的信息共享成为可能,由此发展大数据就能够实现对行为、偏好、线下社会属性的完整构建,从而实现对用户的超预期服务。

当然,这些存储在服务器上的信息本质上是用户财产,互联网公司在使用中都已经通过“用户协议”让网民知悉,然而这些年互联网公司泄露,倒卖个人信息的事件也是屡有发生。

同样,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也掌握着大量个人信息,政府为社会管理与福祉促进而掌握的个人信息包括各类健康数据、教育数据、工作数据等。与此同时,自斯诺登事件以来,政府窥伺乃至监视个人信息的大讨论从未停止,政府行为与个人隐私的边界确定成为一个学界业界十分关注的议题,然而情况看起来却并不乐观。2013年,英国《卫报》报道,英国政府通讯总部正在运作一项名为“时代”的计划,通过对北美洲跨大西洋光纤的英国上岸处装设拦截器,英国情报机构--政府通讯总部得以实现信息监听,并暗中收集全球范围内的网民信息,如邮件往来、Facebook定位、互联网追踪和通讯记录等。德国政府在2016年2月则批准了政府使用木马监控可疑公民的权力,情报机构可以追踪嫌疑人在智能机和电脑上的聊天和对话。(当然,欧美也有诸多保护性立法,在此不予赘述)

最近互联网上流传的译文《如何用输入法监控六亿网民》则指出了更为可怕的一种情况,即政府可以通过键盘敲击记录信息的输送,从而分析信息的构成。文章称“如果说输入法本质上就是一种键盘记录器大数据时代没有隐私,那云输入法就是联网的键盘记录器。在云输入法中,每在标准键盘上按一个键,都相当于是按了'发送'、'上传‘和’转发'。”

谁来保障你的隐私安全

互联网上真正的隐私安全是不存在的,就如同在现实世界里,虽然有禁止偷盗的立法、盗窃入狱的刑罚、也有治安警察和家家户户

试看结束,如继续查看请付费↓↓↓↓
打赏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打赏

来源【首席数据官】,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整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jkhui22@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