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数据官

Hi, 请登录

心理健康:后疫情时代的蓝海市场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凯力,36氪经授权发布。

疫情隔离、经济下行和全球社会环境动荡,多重压力下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被进一步放大。特殊时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

据美国非营利性机构KFF近日的统计,有近一半美国人表示,疫情带来的压力给自己造成负面心理影响;约20%的人表示负面影响较严重,且该比例在女性和少数族裔中更高。

根据CDC(疾病防控中心)的调查结果,老人、青少年、身体慢性病患者和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尤其容易患上心理疾病。疫情以来,心理压力调节的需求明显提升。移动应用数据公司Sensor Tower的数据显示,全球用户最多的10款心理类App(仅指语言为英语的App)在4月份的下载量显著增长,前10名App在一个月内产生了1000万的下载量,较1月份下载量上涨约25%。

与此同时,资本的反应也非常迅速。今年第一季度内,心理健康公司的融资总额就达到了破纪录的5.76亿美元,比之前的季度最高融资额高出60%。

即使不考虑疫情带来的影响,心理问题的发病率也比我们通常认为的要高。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和美国精神暨心理疾病联盟(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的数据显示,约有20%的成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或精神疾病,约有5%的成年人达到严重程度。而在所有患病人群中,每年仅有不到45%的人群会选择以心理咨询、药物、住院等方式进行治疗。

即使通常被认为面临更低社会压力的青少年群体(6-17岁),也有17%的人出现了心理或精神问题,且同样只有约50%选择治疗。

假设中国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和美国相近(20%),则约有超2亿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假定其中会寻求医疗手段的人群占10%,每人每年花费约1000元(相当于2-3次心理咨询的费用),那么中国心理健康服务的市场规模将在两百亿左右。据笔者了解,中国以心理咨询为主营业务的Top 5平台年营收仅占总市场份额的5%以内,仍有较大的向上整合空间。

作为蓝海市场的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市场,现状是怎样的,又是如何满足用户需求的?

首先,心理从业者数量的高度缺乏,使得心理疾病在中国的诊断和治疗率较低。

根据卫计委要求,截至2020年底,全国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需要增至4万名。而要想和美国人均精神科医师数量持平,则需要在此基础上再增加至少6万人。除精神科医生外,美国还有超过50万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和协助干预心理问题的社工。

考虑到中国正在从业的心理治疗师和咨询师不足10万人,我国在该领域里的人才缺口可能超过100万人。供应端的严重不足,使得有需要的人群中,去医院或心理咨询寻求专业帮助的人数不足5%。

其次,大众对于心理/精神疾病的认知水平不高,这主要源于病耻感作祟和缺乏相对健全心理服务体系。

美国在1946年通过了精神健康法案 (National Mental Health Act),从联邦层面为精神/心理健康领域的教育和研究提供经费,并在上世纪中期开始推行非住院化或社区化的心理服务,同样从联邦层面为社区提供财政支持。这些举措提升了普通民众对心理服务的知晓和就诊率。

相对应地,我国首个针对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直到2016年底才发布。50多年的差距还需要相当的时间来补足。

此外,在所有不想或不能寻求专业帮助的人群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会选择“自助”。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自学心理学课程、与志愿者热线倾诉、运动、冥想等。

事实上,“自助类”工具也是心理健康领域在全球范围内最火的产品。根据美国心理学协会统计,应用商店里有近2万个心理健康app,从引导型冥想(guided meditation)、身心健康管理工具到AI聊天机器人、情绪管理追踪器,各种类型应有尽有。

目前为止全球下载量第一,心理健康领域唯一的独角兽公司Calm,就是一款帮助人们减轻压力的产品。383元的年费包括每日推送的冥想课程、音乐、睡前故事等,根据个人身心情况和需求进行智能推荐。Calm及下载量排名第二和第三的Headspace和Meditopia均为主打冥想的产品,仅在4月单月就产生了约800万的下载量,相当于贡献了前10名app 4月总下载量的80%。

实际上,冥想在美国的流行程度已经和瑜伽相当。2017年的数据表明,有14%的美国人练习过冥想,较2012年翻了三倍。习练冥想的门槛较低,对于场地和时间基本没有限制,更容易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而在中国心理健康市场中,找到类似冥想的大需求并不容易,整个市场依旧早期。根据公开披露数据,除了已经IPO的精神专科医院康宁医院之外,B轮以后的企业仅一家。

在我们观察到的诸如壹点灵、壹心理、Know Yourself等头部公司中,多是以专业内容切入,再由测评、课程和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进行变现。

以成立时间较早的壹心理为例,由于大众市场对心理健康认知较弱,自2011成立后的3年中一直在积累线上内容,直到2014年才开始逐渐尝试变现,目前在平台上付费的用户也主要由流量自然转化为主。

以壹点灵为代表的头部平台,则直接将用户引导至心理咨询服务,希望以大规模投放快速教育市场,抢占份额。

还有如好柿为代表的“情感咨询”平台,提供婚姻挽救、劝退小三、离开情人等咨询服务。虽然平台打出入驻的“情感专家”都是认证心理咨询师的旗号,但从专业角度讲,这样的服务是否还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是有较大争议性的。

总体来说,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市场现状是百花齐放、缺乏标准,竞争格局尚未成型,其他专注在企业或学校内的2B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在规模上也远未成气候。

笔者在和创业者交流的过程中也了解到,即使是已经做到覆盖千万级用户的平台,用户的付费习惯也尚未成熟。不少用户对心理服务的态度较为“功利”,希望通过一两次课程和咨询服务就能解决自己在职场、亲密关系和家庭中遇到的问题,而忽视真正能产生效果的心理服务通

试看结束,如继续查看请付费↓↓↓↓
打赏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打赏

来源【首席数据官】,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整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jkhui22@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