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数据官

Hi, 请登录

智能制造趋势下企业精益生产应用发展与转型探讨

1、精益生产的缘起和发展

精益生产是组织和管理产品开发、作业、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的业务系统,与过去的大批量生产系统相比,精益生产消耗较少的人力、空间、设备、资金和时间制造最少缺陷的产品以准确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它是由工业工程(IE)应用开始不断演化发展,融合了诸多学科技术、生产实践,成为精益生产体系。

慧都智能制造

最先掌握这种系统的是二十世纪总部全都设立在日本的公司,而后传播到北美和欧洲,再到韩国、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现今,全世界的制造商都在努力实施精益生产方式。

2、国内精益生产创新应用典型代表

在传统企业转变为精益企业的过程中,众多企业得到了巨大的收益:质量提升、效率提升、成本降低、交期缩短、人才培养、文化沉淀等等。从国内如华为、中车、美的、海尔等企业案例中,也能够看到精益生产对企业的深远影响。

1) 华为在松山湖基地现场,某手机生产线由90人降低到28人,生产间隔28.5秒出1台手机。偌大的厂房,已看不到人推小车运送物料的场景。

2) 中车搭建“6621” 精益运营管理平台,整体推进:

3) 美的推行“T+3”精益运营模式,从产品生产到物流系统配合、供应链配套全程的“一盘货”的运作,减少了仓储和配送压力,提升了运营效率。又如,美的不同业务板块都是囊括了研发、制造、供应链、物流、营销、服务、推广的生态体系;同时各业务板块之间也能联动,通过协同效应,产品快速迭代。

4) 海尔对于精益生产模式的创新:衍生出了OEC管理思想、人单合一、业务流程再造等先进的管理思想,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新的实践方向。

慧都精益生产

由此可以看出,精益生产方式不仅体现在生产制造系统,同样也体现在产品开发、协作配套、营销网络以及经营管理、员工素质、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

3、精益生产在智能制造转型初期的作用

中国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2015年《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制造企业的智能制造技术应用转型正如火如荼。

精益生产则是企业智能制造转型的管理技术基础,任何系统在设计时都必须遵循相应的管理原则,这也是智能制造管理实施成功的关键所在。做好了这个基础,智能制造的转型能够更加顺畅,同时围绕客户需求的价值、节省不必要的投入浪费。

举例

传统的物流作业上有很多的物料存放点:卸料区、待检区、仓库、备料区、配套区、线边仓,如果不做精益改善消除流程中的断点、物流的交叉迂回,按照现有模式去进行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升级改造,需要投入过多的资源而且达不到管理的需求。最优的方案是用精益的思维去思考:这些区域真的需要吗?它存在的目的是什么?能否不要?不要的好处是什么?对策是什么?然后使用精益工具合并流程断点精简流程,使用信息化技术将不能连接的流程断点协同起来,通过自动化技术将断点进行物理连接,最终达到使用更少的面积、更少的人力、物流顺畅准时配送。

智能制造生产线设计_智能制造智能制造_中国智能制造网

4、智能制造转型下的精益生产应用

智能制造把传统精益管理技术用信息化、自动化等技术手段来实现,将传统精益管理技术应用推向一个新境界。未来,智能制造转型下的精益生产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

所谓价值链(Value Chain),是指企业在一个特定的产业内的各个活动的组合,它反映企业从事的各个活动的方式、经营战略、推行战略的途径以及企业各项活动本身的根本经济效益。

过去,精益聚焦生产流程做了较多的梳理和改善。精益生产不仅是生产端的持续改善,已经演变为一种涉及营销、研发、供应链、生产、服务乃至创业的全价值链精益管理理念和方法,带动了全球产业的转型,它所追求的“创造价值、消除浪费”的思想、方法和工具促进了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获得质量、效率和反应速度的快速提升。未来对上下游的供应商、客户端各价值点进行研究,促进上下游协同,搭建共享平台,能有效找到新的增值点,消除价值链上的瓶颈要素,实现双赢。

制造企业以信息化的手段实时获取现场的数据,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智能制造生产线设计,通过数据自动采集、存储、提炼、分析、预警、指令,实现闭环生态系统。最后,体现为有强大的知识库,能够自主识别、自主分析、自主判断、自主决策,对制造业不断优化升级。

未来,企业数据的种类和数据量越来越繁杂。从中识别有价值的部分是哪些?应该怎么用?如何用?用在哪里?需要精益思维在前期数据应用规划中就要介入,紧紧围绕客户价值、辩证思考,以免多走弯路,耗费精力推倒重来。对于提供上来的有价值数据,企业必须逐条分析,尤其在品控和交期上,应当进行更为完整、细致的考察。重视每一条数据,企业才能发现每条数据中的价值,并进行相应的取舍和加权,从而以数据为基础,设计合理的指标和目标,作出科学的管理和决策。

随着“机器换人”自动化率持续提高,操作简单、劳动强度大的人员劳动易被机器取代,底层作业员将逐步消失。这不意味着人不再是关键资源,恰恰相反,特别是利用数据管理的人才、高层次的设备技术专家、运用信息化系统开发的研究人员才是未来的关键人才。

1)人员培训重点由关注作业员标准作业到关注现场技术人员维修、点检、保养的标准作业,培养现场设备维护管理专家;由基层的网络维护、系统操作关注到数据反馈、数据应用、数据预警、数据建模,培养基于企业定制化的信息化专家;

智能制造智能制造_中国智能制造网_智能制造生产线设计

2)中层管理者由管理“人”改为管理“数据”,更重视数据和科学性的管理;

3)需求具备信息化、自动化专业技能的综合技术人才。

这些对“人”的重新定位和要求,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企业人员转变思维、快速成长,可以通过精益改善改变每个人的思维模式智能制造生产线设计

试看结束,如继续查看请付费↓↓↓↓
打赏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打赏

来源【首席数据官】,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整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jkhui22@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
二维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