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数据官

Hi, 请登录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挑战与应对之策

作者简介:曲一歌(1987-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机械动力工程学院辅导员,讲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内容提要:大数据时代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变革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带来巨大挑战。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传播体现出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受众细分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载体复杂化等几大特征。而大数据传播模式的变迁带来思政教师信息传播主体权威的削弱、思政课堂信息传播效果的降低、思政信息传播价值的流失以及思政信息传播技术门槛的提升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克服大数据带来的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主体架构,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维理念,并增强思政工作者大数据处理技术及能力。

关 键 词:大数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应对之策

标题注释: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现路径”(TJSZZX17—002);哈尔滨理工大学“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研究课题“大数据背景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2017B003);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育生态体系视角下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实践性策略研究”。

DOI:10.15938/ki.iper.2019.04.02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9)04-0155-06

大数据时代,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心理、文化关系发生深刻变革,直接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方式与信息传播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依托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知识与价值由主体到客体的有效传播,大数据时代带来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模式的深刻变革,相应也必然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播及其功能实现带来巨大冲击。如何有效应对,合理创新,借助大数据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是摆在所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规律和特点的考察,分析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带来的各种挑战,进而提出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创新之策。

一、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其对人类生活所带来变革和影响日益深刻。英国学者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时代已经撼动了世界的方方面面,从商业科技到医疗、政府、教育、经济、人文以及社会的其他各个领域”。[1]因此,大数据时代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不可回避的新环境,需要我们对其信息传播规律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发展奠定基础。媒介环境学认为,“传播媒介在将数据或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时并不是中性的、透明或无价值的渠道。相反,媒介的内在物质结构和符合结构在塑造什么信息被编码、传输和怎样被编码、传输以及怎么被解码的过程中扮演着解释和塑造性的角色。”[2]研究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带来的影响与挑战,首先需要对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有一个清晰了解,总体而言,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传播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传播主体多元化

从信息传播角度,大数据在本质上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以微媒体和移动互联网为传播介质的传播主体极端多元化时代。传播主体的极端多元化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能成为群体传播中的信息发布主体和传播中心。更进一步说,在大数据时代,由自媒体和电子社交软件构建的群体传播模式不仅外在地形塑了极端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格局,还内在地触发了人类感知模式、情感模式、交往行为与传播机制的颠覆性变革。信息传播主体的极端多元化带来更加密切的信息交换、认知互动、社会交往、情绪互动,普通个体的认知与情绪可以通过移动网络与自媒体窗口实现高效的社会化表达与传播,甚至演化为整个社会的普遍认知与情绪,就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史而言,无疑是一种新的传播革命。

2.传播受众细分化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社会信息传播的受众群体实现了多个层面的类型细分,为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定制和精准推送创造了条件。依赖大数据提炼与分析,信息受众可基于各种不同规则被细分成不同群体类型,由此可根据这些分类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菜单”。例如,网络出版商通过收集用户在网站上的搜索、浏览、点评记录等网络数据痕迹,即可基于其特征与偏好将其分为不同的用户类型,进而对其开展个性化推送、精准营销。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基于年龄、学历和职业背景的不同可将传播对象细分为不同的教育受众,再根据其特点和心理需求的差异安排不同的教育信息与培训内容。在此需特别指出的是,在大数据时代,社会整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已从大众传播时代的“受众中心”转向市场思维导向的“用户驱动”。

3.传播内容碎片化

大数据时代传播的基本模式从“点对面”向“点对点”转化,由此导致传播内容碎片化成为大数据时代社会信息传播最显著特征之一。在传播学中,“信息碎片化”意指完整信息通过互联网络、微媒体、自媒体和社交软件的过滤、交换与传播而呈现零碎、分散的内容形式,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传播内容的精简化。碎片化信息一般以简短、零散、快餐式和条目式的内容为主。大数据时代信息流动性加快,面对庞大的信息海洋,大家更乐意选择零碎的时间来分别接收处理某一类信息,因此简短精练的“微言微语”更受青睐。二是传播文本的随意性。碎片化信息通常没有固定版式、主题、内容的限制,文本内容多不成体系。由于这种信息多以吸引眼球为主要目的,内容只涉及事物表面,鲜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更缺乏内在逻辑性和表述严谨性。

4.传播载体复杂化

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论文_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_大数据变革让客户数据驱动利润奔跑

大数据通信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导致信息传播载体愈发复杂多样。在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传统传播载体与新媒体交叉互动、融合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不仅深刻改变了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整体格局,同时也给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效果的实现带来巨大压力。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载体的复杂化,一方面表现在信息传播和获取工具的愈发多样与便捷。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传播工具易于携带与使用,信息获取的空间与时间成本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信息传播渠道与平台的散杂化。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贴吧、社区,都会基于受众特点做出有针对性的平台建构,进而传递有鲜明特色的数据信息。不同信息平台又衍生出各具特色的信息,进一步加剧了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复杂局面。

二、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带来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传播活动,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就特定信息、价值与情感的传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传播效果直接决定了教育成效。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应用,使其教育活动的开展拥有了更加丰富、便捷的教育载体和工具,也有利于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范围,吸引更多受教育者,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但同时,大数据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必然会产生不可避免的冲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传播带来诸多挑战。

1.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信息传播主体权威地位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复杂化,高校教师作为信息传播主体权威地位不断被削弱。一方面,高校教师被动或被迫把部分信息生产和传播权让渡给互联网络的参与者,导致其对学生的教育话语权被削弱、信息把关能力下降、议程设置能力转移。大数据网络承载的海量舆论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价值内容,这些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结合度更高、发布传播面更广、扩散速度更快。这不仅容易导致网络中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一些政治性观点、戏谑性语言、情绪化偏见在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更关键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学生接收和理解信息的舆论环境和思维方式,思政教师面临其他信息提供者的巨大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相对于学生的信息优势的缩小。大数据时代的突出特点是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和个性化并存。学生依靠大数据搜索与浏览技术以更快捷的方式掌握最新的教育信息,作为教育主体的思政教师不一定在对信息的掌握上具有更大优势;学生通过微博评论、社交留言等,拥有更多平等表达、向外传递观点和想法的机会,拥有更便捷、通畅的意见反馈、信息传达渠道,这不仅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下师生在信息传播上的主客体两极状况,同时也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交流环境、文化传播环境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环境。由此,学生不再满足于教育者的讲授获取知识,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中的权威地位进一步被削弱,开展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2.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信息传播效果产生影响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依靠思政教师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课堂教学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也主要以课堂上的知识讲授传达给学生。然而在大数据的冲击下,传统教学模式愈发显得“力不从心”,思政课堂的信息传播效果也逐渐降低。一方面,大数据网络和自媒体中存在的大量碎片化信息分散了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关注度。海量信息的呈现和快速流动使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网民沉浸在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中,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关注度很快被新的信息挤占。课堂上教师传达给学生的知识信息湮没于信息海洋,还没等学生将这些知识消化吸收,就已在记忆中悄然流逝。另一方面,大数据网络和社交媒介中充斥的大量肤浅化语言与快餐式内容降低了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学生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影响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商业运营的目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极力推崇“眼球效应”,其信息传播一般偏向于选择具有视觉刺激和情感冲击力的表现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果、国内外时政热点等内容,与大学生比较喜欢的感性且生活化的信息内容相比,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相应的也更难理解,再加上一些思政教师惯于空洞说教和晦涩的理论灌输,导致思政课教学话语吸引力不足,教学效果不佳。

3.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价值引领作用带来冲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按照主流价值观的指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对学生施加政治观念、道德认知和思想意识方面的影响,促使学生个体对社会主导价值的内化。但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碎片化传播却带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传递环境的恶化,对大学生实施价值引导的难度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价值流失问题凸显。一方面,大数据传播环境下,人们对互联网络通讯和多媒体信息传播的依赖性愈发加深,大大降低了大众信息传播的门槛,使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广泛传播,导致缺乏主流价值引导的无序局面出现。而且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传播通常奉行商业资本营销逻辑,在对受众群体细分的同时,会根据其心理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信息宣传和传播策略。在此基础上,大学生自以为对信息内容是自由选择,实则已陷入设计好的信息圈套,在精心安排和价值诱导机制下,一些别有用心的网络平台肆意传播西方自由主义、错误思潮等,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受网络世俗文化影响,一些思政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未能很好地坚持价值引导方针,出现价值传递模糊化、价值要求虚无化倾向。一些教师误读了主体性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取舍上刻意迎合学生的信息偏好,忽视甚至放弃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导目标,上课时好像师生互动良好,其实未能达到教育效果,甚至有时误导了学生。这实际是以肤浅的、流行的内容转移了他们对深层次的、有底蕴和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注意力,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应承载的价值传导功能。

4.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技术提出更高要求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传播结构呈现出开放、交互式特征,为适应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结构变迁,高校思政教师开始积极运用大数据传播技术和媒介工具,创造出网络课堂、慕课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成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重要途径。这对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范围,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但与此同时,客观上也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技术门槛。以慕课教学为例,除了要求授课教师能够具备一定的网络媒体拍摄技巧之外,还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视频音频剪辑能力,对于没有一定基础或对网络媒体技术不熟悉的教师来说具有一定难度。除此之外,大数据分析和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必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巨大革新。例如,基于校园网络舆情研判分析,可以对受教育者思想心理状况和知识需求做出个体化追踪,从而为思政课内容和方式的设计提供借鉴;基于智能网络的课堂模拟实验,可以对受教育者在教育信息接收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做出前提预测,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出教学安排。这些技术运用的前提是思政教师必须对这些大数据技术及其功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并能熟练地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这对大数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来说将是一种必然发展趋势,而对高校思政教师来说却提出了一定的技术能力挑战。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创新之策

大数据带来的传播环境变迁对教育活动开展方式实现了革命性重塑,基于新的媒介环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模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势在必行。在大数据时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与重构,既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同时也需要基层实践层面的全面革新。一方面,“在宏观上,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的需要,将工业社会的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为信息社会的人才培养方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指导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3]另一方面,我们需要基于大数据信息传播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主体架构,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维,增强思政教师和高校思政工作者大数据技术能力,建立适合大数据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体系、内容与结构。

1.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主体架构,构建“协同育人”格局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不应再单纯依靠思政课堂实现信息传播与价值传递目的,而应基于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主体架构,建构“协同育人”思政格局。大数据时代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多重主体作用,调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中的多元育人资源与力量,协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完成。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体现出“大思政”的主体架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全局掌控、分层落实、责任反馈,如此才能应对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带来的挑战。

首先,国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性主体,应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顶层设计、总体引导责任。作为本体性主体,国家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总目标、主要内容与发展方向,同时也承担着对全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总体设计,对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总体调控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整体治理。其教育信息传播困境,关键症结在于对大数据网络中多元信息的传播缺乏有效管理与宏观调控。因此,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应发挥国家对网络舆论和信息传播环境的宏观治理功能,通过对网络信息传播规范的整体设计,对不良网站和媒体运营机构的严格治理,祛除错误政治观点和错误价值理念产生根源,隔离不良思潮与腐朽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腐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

其次,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性主体,应承担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科学管理、有效激励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由各高等院校自主管理、统一安排。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凸显教学、管理、服务“三重”育人理念,要求高校必须发挥好管理性主体职责,通过对本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科学管理、有效激励,推动“三育人”目标的实现。科学管理的实现,涉及对校园育人文化的营造、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推行以及对学生个体尊严和创造活力的充分尊重;有效激励的实现,则涉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时间、待遇上的适当倾斜,为思政教师和思政工作者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充分的支持,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这是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体职责的重要体现。

最后,思政教师和思政工作者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主体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应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价值的具体传导、有效内化责任。在大数据时代,思政教师和思政工作者面临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有效传播的巨大压力。无论是学生的出勤率、关注度和信息传播质量,还是价值内化效果,都面临来自网络空间和新媒体平台最直接的竞争。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和思政工作者提升主体责任意识,及时掌握大数据信息传播规律,积极吸纳网络文化中合理成分,不断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与要求,依据上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部门具体规划,联合其他思政工作者和其他专业学科教师,协同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质量与信息传播效果的双向提升。

2.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维,警惕“信息茧房”效应

在大数据时代迅速发展的趋势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树立大数据思维,强化大数据意识,以思维意识的更新驱动教育方式的创新。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受众细分化容易给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收者带来“信息茧房”效应。所谓“信息茧房”是指信息受众基于个体偏好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接收,并倾向寻找与自身兴趣观点一致的“他者”沟通交流,由此就会将自己禁锢于自我构建的信息网中,形成如蚕茧般的信息“茧房”。长此以往,信息受众自身偏见将日益固化,视野狭隘导致盲目自信,难以接受新的观点与信息,在客观上容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达的失效。要解决此问题,就要清晰理解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要求,切实树立起与大数据相适应的全局性思维、模糊性思维与开放性思维,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更新奠定理念基础。

首先,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全局性思维。在大数据时代,只有对数据的全面掌控才能真正挖掘和利用数据的潜在价值,思政工作者要树立信息传播全局性思维,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思想特征、价值取向、情感变化、发展需求等方面情况的全面掌握、系统分析,努力为不同理论水平、认知能力、生活习惯的教育对象量身定制差异化的教育信息和服务,克服由教育对象个体特征差异化和复杂性造成的教育效果偏差。学生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收,也呈现“信息茧房”效应,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和思政工作者主动运用大数据监测和分析工具,对不同个体的情况作出细致分析,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施予教育信息,避免学生因自我偏好和先入之见而“作茧自缚”,保证学生信息接收的广度与深度。

其次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模糊性思维。大数据技术在提升信息分析处理能力的同时,带来数据总量的迅猛增加与错误信息的不断渗入,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带来负

试看结束,如继续查看请付费↓↓↓↓
打赏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打赏

来源【首席数据官】,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互联网整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jkhui22@126.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二维码
评论